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专业主任,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学术院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纪念讲座首位东方讲演人。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人类学学科重建工作的参与观察者,有功于该学科的学术体系建设、知识传播、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水平提升。
长期担任国际学术杂志《国际文化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ulture Studies)《人类学评论》(Critiqueof Anthropology)等学术杂志学术编委。
文化理论、区域研究(中国东南与西南历史民族志)、宗教人类学、欧亚比较文明研究等。
2014年—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格局变迁:“藏彝走廊”多个地点的历史-人文区位学考察。
2006年—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民族聚落与文化互动研究:以藏彝走廊为例”,课题主持人。
1996年—今,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课题:“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题主持人。
1996年—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一般项目:“中外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课题主持人。
1994年—1996年,英国城市大学资助:“中国民间权威与象征资源比较研究”,研究课题主任。
2021《从东南到西南:人文区位学随笔》,商务印书馆。
2019《人类学讲义稿》,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当代西方人类学思潮评介》,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关凯,王铭铭:《“中间圈”、云南与文明互鉴的民族学》,《思想战线》。
2021王铭铭:《溪村的“冷”与“热”》,《读书》。
2021王铭铭:《“家园”何以成为方法?》,《开放时代》。
2020王铭铭:《“西游”中的几个转向——欧亚人类学的宇宙观形塑》,《清华社会科学》。
2018王铭铭:《在国族与世界之间:莫斯对文明与文明研究的构想》,《社会》。
2017王铭铭、吴银玲、孙静、金婧怡:《地理与社会视野中的民间文化——惠东小岞考察》,《西北民族研究》。
2016王铭铭:《说“边疆”》,《西北民族研究》。
2016王铭铭、罗兰、孙静:《聚宝城南:“闽南文化生态园”人文区位学考察》,《民俗研究》第3期。
2015,王铭铭、舒瑜:《跨越边界与范式——<文化复合性:西南的仪式、人物与交换>导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4王铭铭:《谈“作为世界体系的闽南”》,《西北民族研究》。
2013王铭铭:《东亚文明中的山:对中国之山的几个印象》,《西北民族研究》。
2012王铭铭:《近代人类学史的另一条线索》,《西北民族研究》。
2011王铭铭:《宗教概念的剧场——当下中国的“信仰问题”》,《西北民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