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文系开展“东海文兴:闽南审美文化工作坊”

文章发布日期:2024-01-23 作者:王伟

一、面朝大海的跨界研讨

 “在推进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新时代,当我们谈论‘闽南’,我们在谈论‘闽南’的什么?”来自其他领域的研究生们与泉州师院文传学院中文系师生(含联合培养研究生)一道,一边认真聆听身旁讲者声情并茂、理实兼具的精辟宏论,一面在印着学校徽章、富有闽南风味的特色本本上奋笔疾书,充满朝气的青春面孔盈溢着所见略同的会心笑意与豁然开朗的收获满足。

此时此刻,窗外刺桐花红,芳草茵茵,白鹭飞翔,涛声阵阵;与之相映成趣,室内茶香氤氲,沁人心脾,书香浓郁,引人沉思。“传承千年海丝文脉、赓续百年师范传统”的泉师中文,崛起于改开前沿的东海之滨、晋江之畔,坐落在“涨海声中万国船”古刺桐港的厚实地基上,与气势恢宏、巍然屹立的行政中心仅一墙之隔。每逢周末,中文系都会循例举办内容充实、创意新颖的保留节目“闽南审美文化工作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既是鸿儒硕士、青年才俊揽名城气象、品文都风华的兰亭雅集,亦成为跨学科、跨语种、跨文化、跨代际思想碰撞、重构共识的空间场域,宛如磁石一般吸引地方精英、商界名流、学界名家乃至莘莘学子于此坐而论道。小伙伴们在这个群贤毕至的共同体中汲取养分、分享经验,并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氛围熏陶中起而行之、茁壮成长。身为“新闽南人”的不少中文学子不由感慨:“闽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现今世界文化的整体版图中的地位日趋凸显,由边缘走向中心,由支脉晋升主流,不仅是联接全球闽南人的精神纽带,还是亟待深入开掘的常新论域。当中前景广阔,其间大有可为,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功写好这篇大文章!”

二、永不散场的开放课堂

身临其境、热火朝天的现场讨论,固然已是一道迷人亮丽的校园风景线,但平心而论,能够亲身入场、躬逢其盛毕竟有限。职是之故,如何更好地满足更多同好共襄盛举的迫切需求,有效延伸场内交流的积极成果,进而搭建一个永不落幕、跨越时空的主体间性公共交往平台,推动历久弥新的闽南审美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并非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做优做好、出彩出新的必答题。

审时度势,真抓实干,马上就办!为了提升讲好闽南精神的影响力,提高讲透闽南故事的塑造力,提振讲懂闽南文化的感召力,“闽南审美文化专题”课程团队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发扬“爱拼敢赢”的晋江精神,依托国家语言文字研究基地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金算盘49819更新)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组织一支具有广博深厚人文素养、掌握教育现代化技术的精兵强将,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高校邦、学习通等主流慕课平台,以集束方式推出一系列内容精深、形式精美、制作精良的网络共享课程,用世界听得懂的亲切话语传递闽南智慧,提供闽南方案,展现闽南力量。一时之间,应者云集,点击量大,注册者众。作为传承弘扬地方文化的先行妙招与关键高招,其以“文以化人、传以筑梦”的超高站位,固本培元、守正创新,超越泛泛而过、点到即止的散点漫谈,有力支撑特殊情况下的“停课不停学,云端共进步”,先后被教育主管部门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并冲击国家“金课”。

三、顶天立地的协同科研

 “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学术如桥,沟通有道。”千年大计的人才培养、面向公众的文化传承与生产知识的科学探索,乃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扎实牢靠、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为前述两者的永续发展注入连绵不断的源头活水。有鉴于此,在大变局中落脚当代闽南土壤,行至本土研究远方,破译世界海洋文明的华夏密码,已然成为在兹念兹之新老学人的自觉意识与共同担当。

有道是,“闽南文化是一个大圆,圆的半径就是闽南方言”。大而言之,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存储闽南传统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DNA,深层凝聚海内外闽南人的共同文化记忆与情感心理结构,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中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正是在这一家国情怀的强力驱动下,胸怀“国之大者”的泉师中文人挺膺担责,义无反顾地不做扶手椅上的空想者,而是时不我待地走进生气勃勃的田间地头,动手动脚找材料,豪情满怀地将学术论文写在闽南大地上!君不见,上下求索、客观严谨的田野调查,功在千秋、利在当下的数据库建设,精彩纷呈、看点十足的数字化呈现……真实展示文化与科技互渗融通,真切显现文化与教育双向赋能,真正实现“以语通心”解读闽南故事“根”与“魂”,“以文搭台”彰显丝路发展的“时”与“势”,“以情促融”树立中华形象的“源”与“流”,“以学致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与“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闽南为方法,穿梭于历史传统、文化现场与未来图景之间;以世界为目的,昂扬回答呼啸而来的时代之问,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文字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