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室近3年来,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福建省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1项,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省教育厅A类2项,市级研究课题立项6项,横向课题 “高压钠灯驱动电路”、“大功率逆变器电路”、“汽车电子智能化”3项等。教学改革研究课题5项。三年来,发表论文108篇,被SCI/EI/ISTP收录26篇,核心期刊43篇,国际会议论文14篇。获得国家专利五项,获得泉州市专利优秀奖1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篇,第五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一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福建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个,金算盘49819更新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教学团队1个,校教学名师一名,获批金算盘49819更新精品课程7门。科研经费合计193万元。
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米,实验用房42间,包括有机光电子器件、光伏技术、磁性材料、微波技术等4个科研实验分室。仪器设备台件数5624件,设备总值1150万元。
实验室积极加强辐射示范作用,加强实验中心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在海西建设重点项目带动下,吸引了安溪威禹新能源产业示范园区管理有限公司、泉州英德光电科技公司等企业来中心洽谈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加强了与钧石能源、三晶硅、先创电子等规模企业的交流沟通。中心有四位教师受聘为泉州市直属中学的科技副校长,利用优质教学实验资源服务地方中学教育。
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有机光电子器件、功能材料、磁性材料和微波技术与处理。
1.有机光电子器件的研究
本OLED研究组是从2003年至今一直从事有机电致发光的结构设计,性能改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期间掌握了大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手资料和最新进展。研究了多种结构的白色有机器件,形式新颖,对器件性能的实验研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在本项目的研究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在以下方面得到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
(1)在底发射器件中,首次在国际上将荧光染料以双超薄层delta掺杂方法的形式制备了白光器件,最大功率效率可达3.16 1m/W,驱动电压从4V变化到15V时,色坐标从(0.37, 0.36)变化到(0.32, 0.33),器件的显色指数CRI由5V的89到14V的91。引入了更高荧光效率的染料制备了白光器件,最大功率效率可达4.79 1m/W,当驱动电压从5V变化到14V时,色坐标从(0.40, 0.38)变化到(0.32, 0.31),器件的CRI在5V的87到14V的84。这种基于双超薄层的器件具有器件结构简单、较好的功率效率、色坐标和显色性。
(2)有机顶发射器件是有机电致发光研究领域里新的研究热点。有机顶发射器件运用于AM-OLED显示可以显著提高显示器件开口率,与硅基CMOS电路结合则可以制作硅基有机发光。我们采用Ag/Ag2O为阳极制备了若干硅基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研究了顶发射器件的亮度、效率特性与微腔效应;制备了以Ag/Alq为阴极的高发光效率的硅基顶发射器件。
近三年主持省自然资金项目一项,教育厅JK一项,泉州市科技局重点项目一项。发表在光电子·激光、光子学报和半导体光电等专业期刊论文各一篇。
2.功能材料(光伏技术)的研究
本实验室目前拥有的成果:低成本透明导电薄膜、低成本透明带的薄膜和ITO薄膜;这三项成果可以生产出替代进口的用于薄膜电池的透明导电玻璃。 变隙硅在光伏技术中的应用是省级重点课题,目前已经完成硅材料的变隙理论与实验研究。为下一步的应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三年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2011年发表在物理学报、中国物理B上论文各一篇。
3.磁性材料(磁性半导体)的研究
本实验室近年主要对ZnO基和Ge基磁性半导体进行实验和理论研究,近期与芬兰奥卢(Oulu)大学同步辐射研究组进行磁性半导体相关的合作。
本实验室目前拥有的成果:ZnO基磁性半导体国家发明专利2项。
近三年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2012年在物理学报上被采用论文一篇。
目前正在攻关ZnO基磁性半导体可否应用在自旋电子学器件应用的这个国际公认的难点问题。
4. 微波技术与处理的研究
微波技术自20世纪初发展以来不断开辟新的波段,扩展新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微波技术正向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方向迅速发展并逐步得到实际应用。毫米波准光技术正是刚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充分利用电磁波在空间的聚束传播具有传输损耗小、加工难度相对减小、承受功率大、可多波束工作、带宽大等特点,可以克服传统传输线如波导、微带等在毫米波亚毫米波频段面临的传输损耗大、加工难度大、承受功率小和价格昂贵等不足。本方向成员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有:高斯束辐射器、扩展半球介质透镜、衍折射透镜、准光单脉冲天馈、法拉第旋转器、毫米波成像、智能天线、电波传播等。